缺少父爱孩子5种心理(缺少父爱孩子5种心理缺陷)

看男孩还是女孩了,一般女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吧,总觉得父亲是那个高大伟岸的形象,长大后,一般会比较的崇拜自己以上中定型的那类男性。也有的就会成为一个女汉子类型的人,什么都自己来扛。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引导好,成长环境影响好的话,不会有多少缺陷,要是引导不好,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不能很好融入社会。

(1)父亲缺失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

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往往更强,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

(2)父亲缺失影响儿童的分离-个体化发展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进程包括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进程。分离,指婴儿从一个安全状态转移到一个相对远离爱的主体的心理历程;个体化,指达到心理自动化和独特性的过程。

Mahler 提出分离-个体化包含几个次级阶段:区别(differentiation)、练习(practicing)和依附(rapprochement)。每个次级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行为上、情感上的特殊表现。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如果没有父亲的作用便不可能被真正掌握。

Blos 认为儿子从和父亲的关系中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它充当个体化过程中的激活动因。孩子3岁结束时是否能完全、成功的与父母分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主要在这三年内的安全感获得是否足够。如果未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

(3)父亲缺失影响孩子的性格与自我价值感

孩子从0-3周岁期间,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成为妈妈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以及安全感;这个期间,父亲的作用是间接的。从4岁到6 周岁,父亲正式开始走向前台。孩子的心理营养重在获得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开始大量模仿父母! 在本阶段,父亲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母亲,作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爸爸妈妈同样的一句肯定,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

Fabricius的研究表明,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会感到自己更有价值、更重要也更自信。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胆小、过于内向、神经质、优柔寡断、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

(4)父亲缺失影响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发生

Hoffman 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查普曼研究发现:在美国 90%的犯罪行为都出自于未结婚的年轻人,并且有很多一部分的入狱者来自单亲家庭或其他各种功能失调的家庭,特别是缺少父亲的家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